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中国一箭双星再次发射成功

时间:2020-12-10 10:13:29 来源:微闻网 作者:肖肖

北京时间12月10日4时14分,中国一箭双星再次发射成功!中国一箭双星发射成功一箭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就在今年的11月份我国还成功发射了一箭十三星,一箭多星的发生成功意味着我国航天领域正在飞速发展,那么中国一箭双星再次发射成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大家和微闻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中国一箭双星标志着什么,中国最多一箭多少星~

中国一箭双星再次发射成功

12月10日4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二期)部署,2颗小卫星采用共轭轨道星座布局,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研究中子星、黑洞等致密天体及其并合过程。

此外,卫星还将探测太阳耀斑、地球伽马闪和地球电子束等空间高能辐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其物理机制提供科学观测数据。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5次飞行。

一箭双星:中国成功发射“极目”空间科学卫星

北京时间12月10日凌晨4时14分,中国“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英文简称GECAM)”昵称“极目”的两颗空间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方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部署,其两颗小卫星采用共轭轨道的星座布局,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推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此外,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还将探测太阳耀斑、地球伽马闪和地球电子束等日地空间高能辐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其物理机制提供科学观测数据。

作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挂牌后首次发射的科学卫星,中科院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空间科学卫星命名为“怀柔一号”。同时,为推动科学传播,该卫星昵称为“极目”,其两颗卫星“小极”和“小目”分布于地球两侧,形成两“极”之势,犹如二“目”,将对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剧烈爆发现象进行观测,快速下传并发布观测警报, 引导中外科学家利用各类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工程任务由中科院负责组织实施,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和地面支撑系统的研制建设,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研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任务科学目标提出单位,并负责卫星有效载荷、科学应用系统研制建设,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科学数据的地面接收。

该工程任务测控系统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用于这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此次任务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第11次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55次航天飞行。

中科院介绍说,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标志性成果,专项一期已部署并成功发射“悟空”“墨子”“慧眼”“实践十号”等科学卫星。2019年8月底,专项二期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奠基性的第一步。

除“太极一号”和这次成功发射的“极目”双星外,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专项二期还部署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爱因斯坦探针(EP)和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等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将在未来3至4年内陆续发射,有望在太阳爆发活动、时域天文学、日地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此前报道:中国成功发射一箭十三星

2020年11月6日11时1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NewSat9-18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电子科技大学号卫星、北航空事卫星一号和八一03星。

NewSat9-18卫星是阿根廷Satellogic公司研制的10颗遥感小卫星,10颗卫星技术状态一致,均搭载多光谱载荷、高光谱载荷,单星重约41千克,设计寿命3年,发射入轨后与其他7颗在轨的NewSat卫星组网运行,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服务。

电子科技大学号卫星(又称“天雁05卫星”)由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与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主要用于对地遥感观测,可为智慧城市建设、农林业灾情监测等行业提供服务。同时,在该卫星平台上将开展太赫兹通信载荷的相关试验。

北航空事卫星一号是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制的12U科学实验卫星,也是我国空事卫星系统的首颗关键载荷技术验证卫星,主要在轨开展航空机载ADS-B信号接收转发、激光通讯星地数传技术探索等实验。

八一03星(全称“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八一03星‘太原号’”)由太原市教育局联合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发起,太原市进山中学学生全程参与研制,主要用于开展天体遥感观测、对地观测、天地协同编程教育等实验,同时搭载了“孩子的声音上太空”大型公益活动芯片,为青少年学生提供航天科普和教育实践平台。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1次飞行。

中国最多发生一箭几星

中国目前最多发射过一箭十三星。

一箭最多能带多少星

一箭多星,即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技术。一箭多星是一种优越的发射方式。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标志着分导核弹头、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

截止到2019年1月,发射“一箭多星”数量最多的是印度,2017年2月15日发射过“一箭104星”。美国SPACEX2018年发射过一箭64星。全球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等国以及欧洲航天局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

2018年12月7日12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沙特-5A/5B卫星发射升空,搭载发射10颗小卫星。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

延伸阅读:欧洲“一箭双星”失败

实际上,“一箭双星”概念很好理解,也就是由火箭携带两颗卫星同时升空,先释放一颗,待火箭变轨后再释放另一颗卫星,相当于拥有分导式弹头的弹道导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航空航天的实力。而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仅需要掌握各式重要技术,还要在发射前面临危险的加液氢工作,一旦参数掌控不好,即使是从一米多高地方落下的一粒米,也会将其引爆,因此,想要成功实现一箭双星并没有那么容易。

近日,欧洲阿丽亚娜公司也尝试着展开了“一箭双星”计划,没想到,只听一声巨响,织女星运载火箭在点火8分钟后便发生轨道偏离现象,进而产生爆炸,此次计划只能被迫宣告失败。不过,这也已经不是该火箭第一次出现事故,早在去年7月份发射阿联酋遥感卫星时就发生过同样的爆炸事件。据悉,此次搭载的两颗卫星主要来自西班牙和法国,他们耗资24.5亿元研制,能够对今后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实时观测,而此次发射失败,也令两国24.5亿的研发资金打了水漂,而最重要的是,在发生事故之后,搭载的两颗卫星不翼而飞。

02.被一箭双星难倒了?一箭九星都不成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在今年9月份的时候就利用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第47、48颗北斗卫星送上太空,进一步完成北斗三号组网任务,令世界为之震惊。但事实上,我国在近些年来没少钻研火箭发射技术,现如今早已不再局限于一箭双星,而是朝着一箭多星的方向发展,去年还成功完成了一箭九星,长征4号运载火箭一次搭载9颗卫星,将其全部送上预定轨道,至今年,长征11号甚至在海上完成了一箭九星的壮举,而截至当前,全球能在海上发射火箭的,不过区区2个国家。

因此,在火箭发射领域,我国已经做到领先全球的能力,为未来航天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向世界证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进步。不过,一箭九星也引来不少西方国家担忧,在他们看来,我国的进步极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自身安全,有人指出,火箭发射原理本就与导弹发射类似,中国在火箭领域的发展,就意味着已经在导弹领域完成重大突破,甚至会将强大的导弹运用于驱逐舰。但是,我国一向致力于世界和平,发展军事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安全,而不是谋求战争利益,西方国家根本没必要如此担心。

03.欧洲发射事故向中国发出警示

与中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形成对比的则是欧洲,虽说他们在该领域发展要先于我们,但随着近些年我国的崛起,他们已经呈现出落后态势,而接连数次的发射失败也正将欧洲弱势凸显出来,因此,这次的失败也正是对我国发出的一个警示:不能驻足于眼前的领先优势,应当不断推动自身发展,才会向更好迈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taopano06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