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一箭双星发射成功

时间:2020-12-10 11:52:01 来源:微闻网 作者:咕咕

我国一向都注重科技事业的发展,也希望能够在科学的领域找到新的一番天地,宇宙一直是我们人类渴望探索的领域,我国科研人员也一直在研究,根据最新消息,我国一箭双星再次发射成功,这令人激动的时刻是不是让人很振奋,下面就跟随微闻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一箭双星再次发射成功,一箭双星发射成功的意义。

中国一箭双星再次发射成功

12月10日4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二期)部署,2颗小卫星采用共轭轨道星座布局,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研究中子星、黑洞等致密天体及其并合过程。

此外,卫星还将探测太阳耀斑、地球伽马闪和地球电子束等空间高能辐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其物理机制提供科学观测数据。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5次飞行。

什么是一箭双星

“一箭双星就是由一枚火箭携带2颗卫星进入太空,先释放一颗,末级火箭通过变轨后再释放另一颗。军事上的意义就是多弹头分导导弹。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技术。是一种优越的发射方式。一箭双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标志着分导核弹头、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

一箭双星表示运载火箭达到某一预定轨道速度时,先释放第一颗卫星,使卫星进入第一种轨道运行,然后火箭继续飞行,达到另一种预定的轨道速度时,又释放第二颗卫星,逐个把卫星送入各自的预定运行轨道。

为了实现一箭双星,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首先是要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以便把质量更大的数卫星送入轨道。其次是需要掌握稳定可靠的“星-箭分离”技术,做万无一失。运载火箭在最后的飞行过程中,卫星按预告设计的程序从卫星舱里分离出来,不能相互碰撞,还需选择最佳的飞行路线和确定最佳分离时刻,使多卫星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

一箭双星2018年1月12日7时1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26、27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第3、4颗组网卫星。搭载两颗北斗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一箭双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6月18日17时32分成功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以及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这次探测活动是美国重返月球计划中首批探月任务。

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这次发射的两颗卫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十二、十三颗组网卫星。它们的成功发射,对改善和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覆盖区域的导航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1年12月27日正式宣布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已转入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并举的新阶段,并逐步拓展到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电信、水利、测绘等应用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这次发射的卫星和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中国一箭双星再次发射成功 创造十一连胜佳绩

12月10日4时14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简称GECAM)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十一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截至目前共计完成9次陆地发射任务和2次海上发射任务,创造了十一连胜的佳绩,本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5次飞行。

本次发射任务有三大亮点:

亮点1,海阳固体运载火箭生产基地总装测试的第一枚火箭顺利升空。

本发任务的火箭发动机、结构壳体、电气产品等直接运抵海阳市,历时35天左右,完成全箭总装、测试等工作。

亮点2,长十一火箭首次打通固体运载火箭在海阳生产、在陆地发射场发射的流程。亮点3,长十一火箭首次承担国家空间科学探测发射任务。

本次发射的GECAM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二期)的首发科学卫星,是相关专项立项以来首个机遇性空间科学项目,卫星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

2颗小卫星采用共轭轨道星座布局,是“多波段、多信使”天文学时代重要的高能望远镜。

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研究中子星、黑洞等致密天体及其并合过程。

此外,卫星还将探测太阳耀斑、地球伽马闪和地球电子束等空间高能辐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其物理机制提供科学观测数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taopano06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