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香港所有中小学12月2日起停课

时间:2020-11-30 16:24:03 来源:微闻网 作者:肖肖

香港的新冠疫情可以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近日有媒体报道相关第四波疫情来袭,香港所有中小学12月2日起停课,香港特区政府陆续增加社区检测中心,看来香港现象想疫情恶化的很严重。那么下面大家和微闻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香港所有中小学12月2日起停课,香港第四波疫情来袭~

香港所有中小学12月2日起停课

据香港无线新闻29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因应新冠疫情持续恶化,将从12月2日起,暂停全港幼稚园及中小学(包括特殊学校及提供非本地课程学校)的面授课堂及校内活动,直至学校的圣诞假期开始。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29日下午介绍,截至当日0时,香港新增11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是11月中下旬进入第四波疫情以来新高,也是8月2日以来单日新增首次过百。

香港疫情恶化 特区政府陆续增加社区检测中心

鉴于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急剧恶化,市民的检测需求大幅上升,多个社区检测中心预约满额。连日来,特区政府陆续增加社区检测中心。位于屯门兆麟社区会堂的社区检测中心11月29日开始运作,众多市民闻讯而来参加检测。此外,位于粉岭和兴社区会堂的社区检测中心当日亦投入运作。位于荔景的社区检测中心28日已投入服务,余下的坑口和油塘社区检测中心将于30日开始运作。

香港第四波疫情来袭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11月29日通报,截至凌晨零时,全港新增11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109例为本地感染。另有逾50人初步检测呈阳性,正等待复检。香港至今累计确诊病例达6238例。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28日下午公布疫情数字,香港28日新增84宗确诊个案,涉及35男及49女,31宗从社区检测中找出。

确诊个案中,27宗属源头不明个案,另有4宗属输入个案,全部为印尼来港。新增个案中6宗与其他个案相关,47宗与歌舞群组相关,有关群组已累计415宗个案。

跳舞群组共出现上百宗个案,为至今最大的染疫群组

今年七八月份,香港曾出现第三波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当时香港实行自愿全民检测、建香港版“方舱医院”,内地派出救治、检测队伍支援,随后疫情得到控制。但是这几天,香港本地确诊病例又迅速增多,被称为是开始了第四波疫情。从数据上看,香港本地确诊病例从19日开始迅速增多,一直到25日,基本上连续三天本地确诊病例都在60例以上。据官方通报,26日公布的75例本土病例中,有59例与此前跳舞感染群组有关。

特区政府采取系列应对措施,对部分人群强制核酸检测

针对此轮疫情,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自26日起,所有酒吧、酒馆、浴室、夜店等场所暂时关闭;

宴会限最多40人参与,以每桌4人计算,即最多10桌;

全港一到三年级小学生停课两周;

首次引用《预防及控制疾病(对若干人士强制检测)规例》,强制要求11月1日至21日曾到过14家指定跳舞场所的人士进行核酸检测,违反者罚款等。

香港版“方舱医院”启用

为了应对新一波疫情,11月25日,香港医管局重启亚洲博览馆的社区隔离设施,首阶段将启用200张病床,计划接收18岁至60岁病情较稳定、年纪较轻和有自理能力的确诊病人,以减轻医院压力。

首阶段将会有超过150名公立医院医护人员、40名私家医生、20名私家护士参与工作。未来,如果疫情持续发展,亚博馆还将启用更多场馆,最多容纳1900张病床。

香港专家建议学习内地经验 ,全面核酸检测和推行健康码

面对反复来袭的疫情,香港应该如何应对?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周伯展建议,直接复制内地防疫做法,“全民检测,检测以后隔离、医治,其他的人使用健康码,这样才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11月中旬,一款名为“安心出行”的移动应用程序在香港正式上线,旨在帮助香港市民利用手机记录出行情况。目前有超过6000个公私营的场地有相关二维码,1.8万辆出租车可使用该应用。但香港医学界人士表示,该应用的市民参与度、配合度不高,期待政府出台强力措施推行。

钟南山:香港应做一次全民核酸检测

针对近日香港本土疫情再次反弹的现象,钟南山建议,应该再做一次全民核酸检测。钟南山认为,在疫情前期阶段,香港强调人人都要戴口罩,防控做得相当出色,“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密集型城市,香港能够很好地控制疫情蔓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香港的防控有所放松。“香港总共有800多万人,上一次全民检测只覆盖了170万人,这是不彻底的。”钟南山强调,现在香港本土病例越来越多,当务之急就是进行全民核酸检测。

香港的新冠疫情,为什么会没完没了?

一、 海外输入人员的检疫存在漏洞

中国内地检疫工作强调“闭环管理”,所有入境人士须在指定酒店完成强制检疫,并且全程有专车、专人负责,而香港不是。

特区政府专家顾问、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梁卓伟表示,这次疫情暴发的源头,是早前海外国家和地区的输入个案。这一点,显示了特区政府针对输入个案的检疫措施,存在着漏洞。

而且,圣诞节就快到了,在未来的两、三个星期内,不少在海外留学的香港学生,会趁着圣诞假期回港。如果特区政府的检疫及隔离措施做得不好,这将会是一场更大的、不难想象的危机。

二、 未能全民强制性检疫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香港特区政府缺乏全民检疫的动员能力,使得香港市民的检测意愿比较低。比如今年9月份,中央政府派出了检测支援队来港,协助香港开展全民免费普及检测。但是却遭到了“揽炒派”人士、甚至本地医护人员竭力污蔑和抵制。“政治病毒”和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和一己私利,使得750万人口的香港,只有不到200万人参加了检测。

尽管特区政府为此花费了5.3亿,可是这场本应卓有成效的检测行动,却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非常令人遗憾。

在这种情况下,特区政府只能依靠频繁的限制社交距离,以及限制市民活动来控制疫情。比如限制餐饮业营业时间、要求KTV、美容院等高危场所暂停营业等。

这类社交限制措施,对控制病例虽然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维护所谓的经济利益,也迫于所谓的压力,香港特区政府的抗疫工作重点,从一开始就并非是彻底消灭病毒,因此,多次在未等病例“清零”就放宽限制。9月份的第三波疫情源于此,现如今的第四波疫情亦源于此。

一直试图将疫情控制在“低水平”,结果,却付出了比“清零”更高的社会成本。

这是其一。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香港市民都是“手停口停”,他们担心被确诊之后,会失去现有的工作机会。因此对于检疫,他们采取了置之不理、避之不及的态度。

这是其二。

针对这个问题,面对香港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恶化,为了鼓励市民接受检疫,香港政府公布:向11月22日及之后做本地确诊的市民,提供5000港币的一次性恩恤津贴。符合条件的确诊市民,可以从11月27日开始申请。

这5000元的津贴依据是什么呢?它是以每天9小时的工时,每小时37.5港币的最低工资,然后乘以14天而得出的。

为了鼓励市民接受检疫,香港政府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三、个别市民无视法规

虽然香港的卫生环境一直都比较好,公共场所每天都会定时严格地消毒,而且早就明文规定,公共场所必须带口罩。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无视法规。

比如,在近期确诊的本土个案中,就有180多例来自于港岛湾仔的一个社交舞俱乐部。这成为香港疫情爆发至今为止,最大的感染群体。

据报道,这些社交舞俱乐部的成员,在跳舞的时候不戴口罩的情况相当常见。而他们跳贴身舞时,根本做不到保持1.5米的社交距离,能保持15厘米就已经算不错了。

又比如,记者上周五(20日)晚到尖沙咀及旺角一带暗访,发现部分酒吧没有遵从防疫规例。有些酒吧凌晨照常营业,估计场内超过40人聚集,更加出现10人以上围在一起抽水烟的场面。

而有些酒吧表面佯装准时落闸打烊,暗地里却将部分客人带到私隐度较高的相连铺位继续饮酒作乐,以此逃避执法人员。

四、市民出现了抗疫疲劳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组工作人员把一只青蛙放进已经沸腾的开水中时,青蛙会因为忍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迅速从开水中跳出来,从而逃生。

而另外一组工作人员,把青蛙放进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慢慢加热。结果,青蛙会因为舒适的水温而感到悠然自得。直至无法忍受的高温时,它想跳出来,可是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这就是著名的“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个人和集体遭遇突然的危机时,如果能抓住时机,并且集中全部力量去应对,结果往往可以化险为夷。相反,在危机发生的初期,如果没有引起重视,或者是采取的方法不得当,那么,当情况慢慢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再想要化解,就已经为时已晚。

持续近10个月的抗疫生活,已经让香港市民疲态尽显。老百姓在无可奈何的同时,在精神上已经感到麻木不仁,在行动上也已经表现出了懈怠。

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香港,经历了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1860年的《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拓展香港界址专条》,直到1997年,这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在历尽了155年的磨难之后,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那颠沛流离的155年间,她就像一个被母亲狠心抛弃的孩子,孤苦伶仃,尝尽了冷眼和欺凌。她忍辱负重,终于等到了与母亲重逢的这一天。

希望香港能早日摆脱困境,希望我能像以前那样,想什么时候跨过罗湖桥,就什么时候跨过罗湖桥,想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

香港不是我的故乡,也不是我的港湾,事实上,她是我从踏上这块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想着哪一天可以离开的地方。但是,我希望她好。

生活从来不会特别偏爱谁,也从来不会特别亏待谁。生活给了一个人多少磨难,日后就必定会还给他多少幸运。

真心地祝福香港,健康、平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taopano06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