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坠楼女婴父亲奇葩行为被质疑

时间:2020-12-09 10:33:49 来源:微闻网 作者:肖肖

女婴坠楼父亲拒绝治疗,这种奇葩的行为微闻网小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相信大部分人跟小编一样对女婴父亲拒绝治疗的行为感到疑惑,更让人觉得不敢置信的是把女婴扔下楼的极有可能是女婴母亲,女婴邻居表示女婴母亲疑似患有精神病,目前妇联和公安机关都已经介入调查了。下面大家和微闻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坠楼女婴父亲奇葩行为被质疑,坠楼女婴父亲回应拒绝治疗~

坠楼女婴父亲奇葩行为被质疑

4个月大的孩子,从5楼坠落,多处受伤,父亲拒绝治疗。这个新闻,真的太魔幻了。

有些人,真的不配当父母。

这个孩子的父亲还表示,孩子会自己康复;他学过中医,知道如何护理。

实际上,志愿者去看望孩子的时候,发现家里又脏又乱,孩子连衣服都没穿。

当志愿者要给孩子换被子、穿衣服的时候,父亲却再次拒绝。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些父母根本没有心。看着那么小的孩子,在挣扎在哭泣,令人心痛。她才来到这个世界4个月,就已经遭受了人性极致的恶。还有一个让人质疑的点是,窗户那么高,一个不会走不会跳的孩子,怎么能坠楼两次呢。

看着那个父亲对女儿漠不关心的样子,我真的不敢深入细想。

其实,这个新闻只是儿童生存困境的一个缩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中国潜在受虐儿童超过1000万,高达74.8%的中国儿童(16岁前)遭受过不同形式的虐待。

这两年,虐待儿童的案件,我们看得还少吗?有的父母争夺抚养权,孩子被活活摔死;有的孩子被母亲暴打,差点丢了性命;有的孩子遍体鳞伤,就算救回来了,也面临许多后遗症。在这些案件中,孩子是最无辜的,也是最没有选择权的。他们被虐待,被辱骂,被家暴,只能默默承受。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自己的天,当这片天充满了阴郁,这种灰暗会笼罩孩子的一生。

之前看过一首小诗:“我当时在云彩上,看到你那么温柔,就想一定要做你的孩子,结果敲了100个肚子的门,我才找到你。”当父母最可悲的一点是,让孩子后悔来到这个世界。

坠楼女婴父亲拒绝治疗

据报道,11月30日,河北石家庄,一名4个月大的女婴从5楼坠落被快递员救出。但女婴坠楼后续被曝出的剧情,远不止于快递员救人的“好人好事”。

女婴邻居表示,这已经是女婴第二次坠楼,曾在刚出生时坠楼一次。而女婴母亲疑似患有精神类疾病,但女婴父亲却拒绝住院治疗,坚持把孩子带回家,称孩子只需要奶粉和睡眠。

女婴已危在旦夕,12月8日,河北妇联回应称将介入帮扶,监护权问题将依法处理。目前,女婴已第4次入院,生命体征平稳,但反应有些迟钝。最新消息显示,当地公安机关已对此事立案,并对其母开展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纵观该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唏嘘的悲剧。女婴被其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扔下楼,而父亲又拒绝送医,无非是认为女婴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外人无权干涉。这种想法的本质,仍是将女婴当做自己私产。

女婴的命运牵动着网友的心,在担忧女婴情况的同时不禁发问:孩子父母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可以剥夺孩子父母的监护权?在父母不称职的情况下,谁来保护儿童的生命安全?

无论是现行的《民法通则》还是即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均有规定,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担负着对未成年人进行抚养、扶助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当未成年人遭遇困境或者面临生命危险时,其有绝对的救治、送医的义务。

对于坠楼女婴父亲拒绝送医院救治行为,该父亲可能涉嫌构成遗弃罪、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刑法》也规定,对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将构成遗弃罪,最高可处五年有期徒刑。

明知被扶养人面临生命危险等紧急情况而拒绝救治或送医,导致被扶养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其行为还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譬如,父母明知未成年小孩溺水,其能够实施救助而不救助,导致小孩溺亡的,其将构成故意杀人罪。

在追责该女婴父亲的同时,坠楼女婴被其父亲拒绝治疗背后牵涉的是:在孩子父母怠于履行监护人义务的情况下,孩子的生命安全、健康成长由谁来监督。

我国的《民法通则》以及《民法典》均赋予了其他个人、组织或者民政部权利,可以依法撤销监护人资格、临时监护人和指定监护人制度。在这个制度上,重庆市探索了剥夺父母监护权保护链。重庆璧山区3名孩子父母因严重失职,被当地人民法院剥夺监护权,由当地民政局负责孩子的监护权。

但这也止于在发现父母不称职后才做出的措施,而如何及时发现因为父母不称职,使儿童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才是最关键的。

事实上,在国内,针对虐待婴童跟对孩子该救不救的行为,也有民政、妇联等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介入和救济。毫无疑问,在此类事件上,这类公共介入与救济机制应该更加敏感,在女婴父亲角色“缺位”的情况下,迅速“补位”,让女婴尽早接受妥善治理——可以看到,当地有关部门确实采取了行动。

说到底,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产,孩子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在女童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就该强制介入保障女婴的生命,这点不该含糊。

河北省儿童医院:坠落女婴重度颅脑损伤

今天,总台央视记者也采访了女婴所在的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内二科副主任医师黄波。他表示,女婴因从高空坠落,造成重度颅脑损伤。

此外,女婴背部皮肤有刮擦伤、肺部有挫裂伤。经过检查,没有发现其他肢体有骨折情况。目前,女婴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医院对女婴已经有较明确诊断,也制定了详细的系统性治疗方案。

石家庄女婴坠楼事件已被立案

11月30日中午,石家庄市桥西区某小区女婴坠落事件发生后,当日下午即由所辖友谊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专班,每日到其家中看望,督促治疗,并全力以赴开展救治。因女婴父亲拒绝治疗,专班工作人员分别于12月2日和12月5日带着女婴到医院检查治疗,后均被其父亲带回家中。经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于12月4日下午14时将其母魏某送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于12月7日晚22时将女婴送往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目前女婴生命体征平稳。公安机关已经立案,按程序对魏某开展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相关部门已经启动社会救助程序。

我们将及时向社会公众反馈女婴及其母治疗进展情况,回应社会关切。在此,感谢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

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街道办事处

2020年12月8日

延伸阅读:生父母,正是虐童的主力军!

“打是亲,骂是爱”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

多少孩子,成了父母发泄情绪的垃圾桶。

最亲的人,竟成了孩子最大的梦魇!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北大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潜在受虐儿童已达1000万,高达74.8%的中国儿童(16岁前)遭受过不同形式的虐待。

并且在《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与研究报告》中调研发现,697例案件中,84.79%的案件是父母施暴,其中亲生父母施暴占74.75%,继父母或养父母施暴的占10.04%;所有案件中父母单方施暴的案件更为常见,占76.47%。

由此可见,父母,成了施暴的主体。只能说,不是所有生了孩子的人,都能被称作父母。在自己没有能力之前,轻率地将一个孩子带进人世,简直是犯罪。在他们眼中,孩子是私人物品,给了生命,就可以无限索取。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那些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身体的伤痕也许早已痊愈,但对于心理的杀伤力,是毁灭性的。在纪录片《“消失”的孩子们——无法传出的求救声》中,有一个名叫奈美的女孩。她被父母软禁在家,一天吃一顿饭,5个月洗一次澡,被绑上手链脚链,在衣柜里睡觉。

直到18岁,她从家中逃跑。被解救后,她始终无法学会在床上入睡,只要电视上听到“母亲”“虐待”这样的词,她都会忍不发抖痛哭。性格里敏感焦虑和不安全感,跟随她的一生。“夜晚的时候,被塑料绳绑在椅子上殴打,血都被打了出来。”

小雪,从7岁起就被母亲整整虐待了7年。每次被虐待,她就记下日记减轻心里的痛苦,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被解救后她原以为可以回归到正常生活,但她发现,童年的阴影始终跟随她左右:害怕大人,不擅长交流,经常有自残的倾向。一个早晨,她从地铁站台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根据国际反家暴专家曾做过数据统计,在暴力中成长的孩子,成人后90%有家暴倾向。童年的痛,有人被治愈,有人选择遗忘,但多的是困在噩梦牢笼里的孩子,一生被影响,无法找到“出口”。

虐童事件背后,是遍体鳞伤的孩子

但无论是暴力虐待还是棍棒教育,对孩子带来的都只有伤害。

“打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不仅仅只停留在身体上。

第一类、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

当问及未成年犯“家里人对你怎么样”,选择“经常打骂”的有16.1%。相关分析表明,被家里人“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没有选择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事实上,打骂孩子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二类、加剧了亲子冲突。

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

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调查表明,未成年犯离家出走,有一半以上与父母打骂和责备有关。

第三类、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调查中,当问及未成年犯“你认为自己性格有何特点”与“家里人对你怎样”,两组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调查也表明:童年时期遭遇虐待越多,越容易做出暴力举动。

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父母的打骂则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

第四类、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

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他们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起劲。

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

第五类、会使孩子产生抑郁症。

还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抑郁症,这些父母都是以打孩子骂孩子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的。

其实冷暴力也算一种家庭暴力,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更大的。

在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一般都会有轻微的抑郁症,这种病症一旦得到刺激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五、除了愤怒,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卢梭曾说:孩子生而为孩子,但父母却并非生而为父母。

为人父母虽然不需要经过考试,但既然选择把孩子带来这世上,就应该对孩子负责。

所以我们每个父母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学习、努力扮演好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

1、我们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平等。

孩子的生命虽然是父母给的,却并没有权利主宰孩子的人生。

就像纪伯伦那首诗里写的那样: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父母要做的,不是随意去剥夺孩子的人生,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去引导他怎么去过好自己的人生。

2、我们应该明白“打骂教育”、“棍棒教育”是打着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

打骂,其实就是家庭暴力,本质是暴力,是犯罪。

即便这种方式在管教孩子方面,暂时是有成效,但这种成效在长期来看是弊大于利的。

甚至很可能从轻微的打骂发展到虐待儿童。

管教孩子的方法有那么多,为何不选择一种更为人性和温和的教育方式呢。

3、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爱。

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坚韧的铠甲,也是孩子以后在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和磨难最锋利的武器。

4、做好自己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帮助别人。

当一件件、一桩桩的虐童案件鲜血淋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可以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施以援手,第一时间报警,保护他人的孩子。

由于虐待儿童有很大的隐蔽性,大部分受虐待的孩子又是一个绝对弱势的群体,没办法自己去报案。

所以对儿童的保护,不能只停留于言语和意识层面,还得落到实处。

随着《反家暴法》的实施,保护儿童不再只是监护人的事,也不再只是是家务事,与儿童有密切接触的每个机构都有义务对疑似家暴情况进行及时报案。

5、防患未然,提前为家暴打预防针

预防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教会儿童,在遇到暴力时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比如在日常教小朋友们牢牢记住以下6点,帮助他们学会在目睹暴力或遭受暴力的时如何进行应对:

保持冷静, 不要用言语或行为再激怒施虐者;

保护自己,特别是保护好自己的头、脸、颈、胸和腹部;

离开打架环境,找安全的地方藏好,不要与打人者接触;

找其他家人或可以信任的大人帮忙,把危险场地留给大人处理;

“可以信任的大人”:社工、邻居、亲友、老师、警察、保安 等;

遇到危急状况时,尽量大声呼救,找周围的人、邻居或亲友帮忙;

如情况危急,可以拨打110报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taopano06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