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嫦娥五号发射成功

时间:2020-11-24 09:45:05 来源:微闻网 作者:肖肖

人们对于月球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脚步,我国正式开启对月球的探索是在2004年,嫦娥系列探测器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目前我国嫦娥工程已经发展到嫦娥五号了,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成功,此次的发射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嫦娥五号的发射成功堪称2020年中国最有分量的发射,也让人们看到了我国航天工程的又一进展,相信未来我国的航天业将会越来越好。下面,大家和微闻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嫦娥五号发射成功,嫦娥五号发射成功会意味着什么哦~

嫦娥五号发射成功

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是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

嫦娥五号发射成功会意味着什么

根据国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今天(11月24日)凌晨4点30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这可是“胖五”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二次应用性发射,主要是为了运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来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意义非同小可。

作为我国探月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核心,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最复杂的航天器系统、并将执行最复杂的飞行任务。

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直接送入近地点高度约 200 公里、远地点高度约 41万 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就意味着,探测器与火箭分离进入这一轨道后,沿着地月转移轨道飞行,就可以到达近月点附近,进行后续下降、上升、返回等一系列工作。

而在此次发射的准备期也是非常“极限”,由于地月相对位置以及轨道设计等因素的限制,此次发射是一次接近于“零窗口”的发射,窗口期只有 50 分钟。研制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技术,针对 50 分钟的发射窗口分别设计了 5条发射轨道,在发射窗口期内,可根据发射时间通过软件自动选择发射轨道。

为我们科研工作者点赞!上演中国四个第一“名场面”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最后收官之战,“嫦娥五号”将有望实现我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嫦娥将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采集月壤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

首次从月球表面起飞,为了确保上升器能够顺利起飞上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并建立了一整套环环相扣的系统保证任务,为嫦娥五号胜利迈出回家一步保驾护航。

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进行无人交会对接,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仅在我国尚属首次,而且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首次带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从38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这时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11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从近地轨道返回的航天器速度大多为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设计师们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四子王旗着陆场。

最近一次月球采样是苏联1976年的月球24采样任务。没错,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苏联”,时隔上一次人类成功取得月球样本已经过去了44年。嫦五任务的成功,中国将成为人类第三个获取月球样本的国家。

8.2吨重“胖五”发射有多难

本次发射,可谓是史诗级挑战,首先在取样阶段,在引力只有地球1/6的月球上,采样和封装很困难,以前中国从没做过,更何况全过程都要无人操作。

从月球表面起飞也是一大难点,因为通常发射火箭都有稳定的平台,有散热和导流的设施。月球表面地形相对复杂,甚至不平坦,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起飞,对上升器是很大的考验。

在月球轨道上的对接难度就更高,在38万公里距离,电磁波也需要1秒多才能抵达,地面控制中心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精细的对接操作。打个比方,在这样距离上的对接基本是针尖对针尖,不但要对得准还必须接得上。

当嫦娥五号返回大气层时,速度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里,这么高的再入速度也是历史首次。过去我们航天器的再入都是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

速度更高、摩擦更大,返回器的气动外形、防热材料、姿态控制都是新挑战。以上这些都是此次航天探测中的关键难点,而嫦娥五号将承担起这些科研重任,并为我国的探月工程,积累下宝贵经验。

嫦娥五号任务工程目标

1.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

2.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

3.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科学和工程基础。

嫦娥五号任务科学目标

1.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

2.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

嫦娥五号任务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与回收、地面应用等系统组成。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为工程总体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系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探测器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发射、测控与回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抓总研制地面应用系统,负责科学数据的接收、处理以及样品的存储等工作。

为什么嫦娥五号选择凌晨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博士钱航说:首先,在凌晨发射最有利于火箭奔月轨道的设计;二是减少太阳活动对于“嫦娥五号”的影响;三是晚上天空云层较少,有利于信号传播;四是凌晨整体环境亮度较低,方便观测。

“长征五号”火箭算起来已经是中国航天的老朋友了,从去年12月到今年,我们的“胖五”——“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在一年之内完成了四发飞行任务,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胖五”总长56.97米,起飞重量863吨,箭体直径5米,将捆绑4个助推器,“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发射前就安座在“胖五”的整流罩里。

工作人员表示,这次“长征五号”依靠的动力是液氢液氧燃料,能实现无毒无污染发射。

据央视网消息称,由于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关系一直在变化,“嫦娥五号”任务的窗口只有三天,11月两天,12月1天,每天50分钟。

因此“长征五号”此次采用“窄窗口 多轨道”方案发射“嫦娥五号”,即每一条弹道都覆盖10分钟的一个窗口,通过5条弹道可以实现50分钟的一个窗口。

“窄窗口 多轨道”是提高发射概率和发射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即使射前某个时段出现异常,应急处置延迟几分钟,还可以有发射机会,此前“天问一号”的发射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术。

从嫦娥一号到五号,中国航天再上新高度

月球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也是唯一的天然卫星,是出现在各个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神话传说和文人骚客们魂牵梦绕的所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在新世纪进入新阶段,把深空探测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对月球的探测也成为焦点,这便是著名的嫦娥探月工程。它正式始于2004年,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经取得了数次任务的巨大成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掀开了嫦娥探月工程的大幕,全方位研究了月球的总体情况。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进一步挑战全新技术,结束月球探测任务后,飞过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二点,随后,飞掠图塔蒂斯小行星。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和玉兔一号成功软着陆月球,成为37年内再次访问月球的人类使者,嫦娥三号至今仍保有一定工作能力,工作时长创下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纪录。

2014年11月1日,嫦娥五号T1试验器出发,验证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的技术储备。

2018年5月21日,鹊桥号出发,成为人类唯一地球/月球背后通信中继卫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而嫦娥五号是嫦娥探月工程中“回”(采样返回)这一步的核心任务,在任务执行期间,它将连续实现一系列极限挑战,都是中国航天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标志着嫦娥探月工程的历史性突破。这次任务更是人类在时隔44年后再次尝试获取月球土壤样本,对中国探月、乃至整个人类探月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嫦娥五号已经出发 六七八号还远吗?

在通过嫦娥一号到五号任务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之余,我国探月的脚步仍未停止,探月四期任务已经在规划中。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计划开展对月球地形地貌、物质成份、空间环境的综合探测,嫦娥八号将集中于科学探测试验和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根据中国航天局发布的消息,为了与国际上的其他月球探测任务相结合,我国计划在下一个十年建立小型国际月球科研站,邀请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宇航局参与。这个科研站的目标是支持长时段、较大规模的科学探测、技术试验与月球资源开发利用。2030-2035年间,还会对其进行扩展,满足短期有人值守、长期自动运行的需求。最终,于2036年至2045年间,建成综合型的月球基地,实现人类长期驻留,并完成全面、大规模的科学探测、技术试验与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由于月球条件恶劣、资源贫瘠,全封闭的基地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会比较困难,保持定期的地月往返航班将是维持基地运转的重要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taopano06999@163.com